改变「艾」你的方式,呵护我们的健康

医师团队在线服务

提供多种引流渠道

内部资源免费开放

打造中医专业人才

首次合作赠送技能培训权益!
合作模式: 0元代理 | 产品批发 | 授权店 | 旗舰店

扫码微信客服咨询

进入“毒五月”了,到底“毒”在哪儿?9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!

文章作者
灸大夫 - 【CCTV互联网+中医行业合作伙伴】
16年智能无线艾灸仪i9上市,淘宝众筹503万完美收官
8年老牌企业

优质内容已认证

来源:灸大夫 发布时间:2023-06-25 13:42:13 阅读次数:564
本文摘要:您正在阅读的是《养生知识》栏目的内容及相关推荐,本文由中国民族医药艾灸领域特邀作者原创撰写,另为您提供灸大夫特色产品,及相关搜索信息!
微信搜索【灸大夫】公众号,关注后每天第一时间获取灸大夫,最新推送的时下养生方案哦~!



中医将农历五月视为多事之秋,人们务必端容肃己,严禁杀生、行淫,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。

在这个月里,五月初五~初七、十五~十七、二十五~二十七,这九天为“九毒日”,十四为“天地交泰日”,请千万谨慎这十天,甚至是一整个月。

初毒日


五月初五(阳历 6 月 22 日)、五月初六(阳历 6 月 23 日)、五月初七(阳历 6 月 24 日)


中毒日


五月十五(阳历 7 月 2 日)、五月十六(阳历 7 月 3 日)、五月十七(阳历 7 月 4 日)


末毒日


五月廿五(阳历 7 月 12 日)、五月廿六(阳历 7 月 13 日)、五月廿七(阳历 7 月 14 日)


天地交泰日


五月十四(阳历 7月1日)四天王巡行,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。





古人所说的「天地交泰」就是天气寒热交接的过程,这个时候天气会猝不及防地暴热起来,在中医里热多则属毒,人的身体也容易出现一些病症,又因五月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出来 ,所以叫「毒五月」。

毒五月,容易中什么「毒」?
毒五月最容易中「湿热之毒」和「寒湿之毒」!
这个月横跨夏至、小暑节气,正是阳气最旺的一个月,暑热、湿气也越来越重,给人感觉就像蒸桑拿,又潮湿又闷热,所以容易有湿热之毒;但我们身体内部反而是虚寒的。
《伤寒论》里记载:「五月之时,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,以阳气内微,不能胜冷,故欲着复衣」。
这个月人体阳气向外走,体内脏腑的阳气反而变虚了,尤其是脾胃,特别容易受寒湿之气侵袭。
9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?
湿邪本来就最顽固、最粘滞,与热勾结在一起,就成了让人不爽的湿热毒。
如果你有以下症状,说明你中了「湿热之毒」:



1、皮肤问题
毒五月,皮肤特别容易长痘、湿疹、痱子、疥疮疱疹之类的,《黄帝内经》上是这样说的:「汗出见湿,乃生痤痱」 。
这里的痤,就是痤疮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痘痘、粉刺;痱就是痱子。


意思是出汗的时候,汗孔张开,遇到湿邪的侵袭,郁积在肌肤,就容易生成痘痘、疥疮、痱子;
如果再加上晚睡熬夜、爱吃烧烤、煎炸、甜食、油腻的食物,脾胃积热,外部湿热+内部湿热,就会脸上油腻光亮,痘痘此起彼伏,连绵不断,甚至有脓包;有些人还会长湿疹等。
2、脾胃问题
口臭口苦,腹胀、胃口不好,大便干结或者大便粘马桶,舌苔黄腻。这些都是湿热滞留在脾胃的原因。
平时脾胃虚弱,或者饮食不注意伤了脾胃,导致气机不能「脾升胃降」,该上的不上,该下的不下,所以会出现以上症状。


3、泌尿系统、生殖系统问题
尿黄而且味道重,尿频尿急尿痛,女人白带多而黄,男人阴囊潮湿。
这些属于湿热淤积在下焦,引发一些泌尿系统、生殖系统的问题,比如女生容易白带多而黄,甚至引发尿道炎、妇科炎症;男生阴囊潮湿不爽。
4、早晨起来头发蒙、头重、身体沉重乏力
这是湿热之气使身体气机流通不畅,清阳不升,所以头重头蒙;湿气重浊,往下走,所以身体沉重,尤其是下半身。
如果你有以下症状,说明你中了「寒湿之毒」:



容易中寒湿之毒,一方面是因为五月我们体表阳气旺、内脏虚冷,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贪凉。

天一热,空调房里吃西瓜、凉拌水果蔬菜沙拉、24小时吹空调,长期如此伤了脾胃、伤了一身之阳气.

1、腹泻、上吐下泻、胃冷胃痛、食欲不好、舌苔白腻
这也叫胃肠型感冒, 主要发生在夏天,是脾胃寒湿重的一种表现。
2、身体懒、冷、痛
人懒动没活力、怕冷、手脚凉、肩颈腰背冷痛,女生宫寒痛经、月经推迟、血块多、颜色暗黑。
这是寒湿之邪,耗伤了阳气,出现阳气不足、火力不够,既无法抵御外界寒湿,又无力排出体内寒湿的原因。
3、容易感冒、流清鼻涕、过敏性鼻炎
因为脾胃虚寒,气血供应不足,引起肺气虚,所有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冒、流清鼻涕、过敏性鼻炎。
4、容易上火、反复的口腔溃疡
因为中焦阳气不足、气机不通,导致上热下寒,上下水火不能交融,而且火越灭,反而越大。


5、容易拉肚子、腹部肥胖难减
吃寒凉的,或一冷一热的食物,或肚子受凉,很容易拉肚子或大便不成形;有啤酒肚、小肚腩,而且很不好减。
这都是因为脾胃寒湿重,没有足够的温度和力量把吃进去的食物腐熟、消化吸收。 而且脾胃虚寒,身体启动保护机制,给脾胃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,这被子就是脂肪。
做好5件事,解湿热之毒
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,湿热之毒并不好解,如油入面。要解湿热之毒,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,从源头上阻断:
1
不熬夜不吃夜宵
保证睡眠对排湿热非常重要,而且晚上让脾胃休息也可以减少脾胃湿热。
2
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
饮食清淡一些,少肉多素,多吃青绿色蔬菜,有养肝、清热解毒、利湿利尿的功效,比如菠菜、青菜、西兰花、芹菜、青豆、豇豆、油麦菜等。


3
每天坚持运动
少动、饮食不节制及压力大,都会造成湿留体内。而运动可以缓解压力、活络身体器官运作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
快走、慢跑、健走、游泳、瑜伽、太极等健身运动都是很不错的方法。
4
通膀胱经,是解湿热之毒的利器
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,贯穿我们整个身体,有67个穴位,后背的膀胱经掌控着人体的多个脏器的排毒功能,而且膀胱经是统领一身的阳气,阳气足,也有利于祛湿,就像雾气在太阳出来就散开了一样。
所以,夏天照顾好你的膀胱经就显得尤为重要,不要让它堵住了。
有条件的可以经常让人按摩一下背部膀胱经,从上往下按,夏天也可常在膀胱经上刮痧、拔罐、走罐,膀胱经通了,能排毒散瘀、驱寒散热,还有助于阳气升发,对排湿热之毒非常有效。但不适合阳虚怕冷、气血很虚的人。
这类人可以经常做后背撞墙、瑜伽体前屈、摇篮式等动作,均有疏通膀胱经的功效。
5
按揉承山穴:祛除体内湿气最佳穴位


承山穴是祛除体内湿气的最佳的穴位,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,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。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、骨、肉的集结之处,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,所以,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,排出人体湿气。
方法:承山穴按上去会比较酸痛,所以手法一定要轻柔,以感觉到酸、麻、肿、胀才会有效,然后再加重手法。每天可点按1-2次,每次10-20分钟,点按时由轻到重,力量均匀。
艾草生姜祛寒湿
1
艾灸
艾草可以说是寒湿之毒的克星,它一出马,寒湿之毒无处躲藏。

艾叶泡脚泡澡,可以驱寒湿、活气血;艾草精油按摩,可以温经驱寒、行气活血;艾叶煮粥、做艾叶糍粑,可以驱寒暖宫、温补脾肾;艾灸,可以温通经络、驱寒止痛。

其中,艾灸是能量最强大的,艾叶本有逐寒湿之功,借着一股热力可深达肌肉血脉,有驱寒邪、补元阳、通经络、调正气中,最适合我们这些过度透支身体的现代人了。
有寒湿毒的人,在夏至到三伏这段时间,保持每周3次艾灸,可以很好的排出寒湿之毒,穴位可选择大椎穴、神阙穴、足三里、关元、命门,每次选择2~3个穴位就可以。
2
醋泡姜
除了艾草能排寒湿之毒,姜也是很好的驱寒湿、温脾胃的药。
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坚持夏天食用醋泡姜,每天上午三片。
夏天吃醋泡姜,不仅可以驱脾胃寒湿,还可以补阳气而不上火。因为用醋泡过的生姜,不仅能把生姜散寒湿、暖脾胃的作用发挥极致,又借助醋的收敛作用温补阳气而不上火,简直胜过补药。

-End-



咨询热线:14776102326
特别提醒:更专业、更严谨、更靠谱的中医养生。关注灸大夫,带你学习更多中医知识,想及时接收文章,记得星标哦!
ps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合作版权图库和灸大夫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图片仅用于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文章中分享的方子、灸疗方案、手法等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哦!

★版权保护:本文主要讲述 进入“毒五月”了,到底“毒”在哪儿?9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!:http://www.jiudaifu.com/health/8840.html如需分享本页面,请保留文本链接

【3分钟前内容更新】部分可能涉及医学性、技术性等内容,如有需要,建议您咨询我司医学顾问,针对性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。感谢您的阅读!

扫码微信客服咨询

合作单位

  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

 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

  • 湘雅医院

    湘雅医院

  • 广东省中医院

    广东省中医院

  • 北京市中医医院

    北京市中医医院

  • 湖北省中医医院

    湖北省中医院

  • 陆军958医院

    陆军958医院

灸大夫官网

© 灸大夫 深圳市灸大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园A401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粤)-非经营-2015-0047 粤ICP备14089977号-1
在本页您将了解到艾灸方面的相关知识,含艾灸穴位查询,艾灸仪器,艾灸养生知识,艾灸加盟等相关信息——灸大夫官网为您提供!
为加快您访问本站的速度,特在此列出您可能所在的省份:河北省、山西省、辽宁省、吉林省、黑龙江省、江苏省、浙江省、安徽省、福建省、江西省、 山东省、河南省、湖北省、湖南省、广东省、海南省、四川省、贵州省、云南省、陕西省、甘肃省、青海省、台湾省、内蒙古自治区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西藏自治区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 北京市、天津市、上海市、重庆市、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澳门特别行政区(以上顺序为随机排列)

改变[艾]你的方式,呵护我们的健康!

粤ICP备1408997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