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变「艾」你的方式,呵护我们的健康
优质内容已认证
来源:灸大夫 发布时间:2025-07-03 14:57:21 阅读次数:16次
夏天气候炎热,人出汗一多, 就容易口干口渴、乏力、心慌、没精神,其实这就是津液耗伤、心气受损的表现,尤其是对于本就气血不足的人,过量“耗气”更是雪上加霜。
这时候要是来一口冰镇西瓜,虽然解渴,但很容易使阳气受损、脾胃受伤,不但不能改善气虚、乏力,还可能会加重原有问题。
遇到这种情况,其实我们更推荐大家试试桃子!
桃子:补肺、生津、润肠
桃是我国原产植物,其栽培历史已有几千年,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,早在《诗经·周南》中就以桃树之华,比作女子之明媚美好——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
不同于大多数水果的寒性,桃子性温味甘酸,能补心、解渴、充饥、生津,体虚体寒之人也可食用。
再加上其口味酸甜,可以刺激食欲。夏天苦夏时,也不妨吃点桃子来开开胃。
孙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中称桃子为 “肺之果,肺痈宜食之”。
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症、肺纤维化、肺不张等出现干咳、咯血、慢性发热、盗汗等症状时,吃点桃子是有助于养阴生津、补气润肺的。
而且,中医讲 “肺主皮毛”,肺养好了,皮肤自然光滑、透亮、红润。
所以说,老话常说的“桃养人”,是非常有道理的!
现代营养学也发现:桃子富含膳食纤维、果糖、维生素C等。
尤其铁含量比其他常见水果高4、5倍,所以,经常头晕、乏力、手脚凉的朋友,不妨把桃子列进食谱。
而桃子富含的维生素A、维C和维E等成分,还有助于防止黑色素沉积,增加皮肤弹性、预防皱纹。
推荐桃子食疗方
冰糖炖鲜桃:取桃子3个,冰糖30g。桃去皮,切块;将桃放入碗中,加入冰糖,将上述原料隔水炖30分钟,即成。每日一次,食用三到五天。对由气虚引起的虚劳咳喘有很好的食疗效果。
蜂蜜桃汁:取20克蜂蜜,1个鲜桃。桃子去皮去核榨成桃汁后,加蜂蜜和温开水。每天喝一到两次,每次100毫升,对急性胃炎等疾病适用。
桃子果酱:取4个桃子去皮去核,把肉刮到锅里,再加入桑葚和白糖,加水500毫升,一起煮沸,文火煎到糊状,放入松子仁、核桃仁及黑芝麻若干,搅拌后再煮沸十分钟即可。桃子果酱有养血润燥通便功效。
桃皮糖:取4斤左右鲜桃,洗净后去核,切成块与1斤白糖混合,再晒去水分即可。桃皮糖有调节气血不足、体虚的作用。
桃子食用禁忌
✘易生疮或湿热之人,不宜多吃
桃子性温,多食恐有温热之患,比如,造成胃肠湿热引起腹泻,或造成脾胃湿热内蕴,若热毒阻于肌肤,则会发疮生疖。
《别录》:“多食令人有热”。《本经逢原》:“多食令人腹热作泻”。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 “多食动脾助热,令人膨胀,发疮疖”。
所以,平常容易长痘痘的、皮肤生疮的,或有舌苔黄腻,大便臭等等湿热表现的朋友,还是少吃为妙。
✘忌与鳖同食
《日用本草》提到,“桃与鳖同食,患心痛,服术人忌食之。”
鳖,俗称甲鱼、团鱼、水鱼等,古人认为不可与桃子同吃,会引发心痛不适。
✘过敏之人,当心桃毛
桃子表皮有微小的绒绒毛,过敏的人接触以后,可能会被诱发过敏反应。
吃桃子前,建议用食盐搓洗表皮,再用水冲洗,去除桃毛。更谨慎一点,清洗干净以后,削皮食用。
如果吃的时候,发现嘴角发红、瘙痒、红肿,要警惕过敏反应,应马上停止食用,用清水洗手、洗脸、漱口,严重时请及时就医治疗。
好吃的桃子分“公母”
很多人不知道,桃子其实也分公母!所以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挑选。
①看桃尖形状
公桃子:顶部是尖尖凸出来的,果肉比较紧实,甜度比较高,汁水丰富,吃起来特别爽口。
母桃子:顶部是凹进去的,口感可能会有点酸,带一点涩味。
②看桃沟
公桃子:桃沟相对较浅,因为公桃子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营养多,果肉生长速度快,桃沟被果肉挤压得不明显。
母桃子:桃沟通常比较深,这是由于母桃子生长周期较长,果肉向外延伸,使得桃沟越来越深。
③看果蒂
公桃子:果蒂处一般为青绿色,说明桃子还未完全成熟,甜度和口感相对较差。
母桃子:果蒂处颜色微红或者白色、淡黄色,表明桃子成熟度较好,口感更佳。
④看颜色
公桃子:颜色可能比较均匀,整体偏红,但这种红可能不是自然成熟的红,而是催熟或光照不均导致的。
母桃子:颜色通常红中带黄,这是因为母桃子在树上生长时,受光照不均匀,向阳面红,背阴面黄,是自然成熟的标志。
⑤看桃毛
公桃子:桃毛相对较少,表面可能比较光滑,给人一种不新鲜的感觉。
母桃子:桃毛又多又立,说明桃子比较新鲜,水分充足,营养丰富。
★版权保护:本文主要讲述 夏天要少吃西瓜多吃它!养气血还护肺,适合全家人吃:http://www.jiudaifu.com/health/9813.html如需分享本页面,请保留文本链接
【3分钟前内容更新】部分可能涉及医学性、技术性等内容,如有需要,建议您咨询我司医学顾问,针对性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。感谢您的阅读!
时下热点
合作单位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
湘雅医院
广东省中医院
北京市中医医院
湖北省中医院
陆军958医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