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变「艾」你的方式,呵护我们的健康
优质内容已认证
来源:灸大夫 发布时间:2021-07-22 14:32:56 阅读次数:1,197次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大暑,六月中。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
2021年7月22日
农历六月十三
星期四
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20°,正值三伏之“中伏”前后,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。
一般地,农历6月初,小暑先一步到来,大暑紧随其后,之后天气便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而且此时湿气也是一年中最重的时节。
一候腐草为萤;
二候土润溽暑;
三候大雨时行。
苦夏时节,三伏天里,高温多雨,暑热与湿气交加,难免使人心浮气躁。因此,大暑节气养生应注重防暑祛湿,调养心神。
防中暑
防暑是大暑节气中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。
大暑节气天气炎热,暑气逼人,心气易于亏耗,是中暑的高危期。此时尤其要注意防暑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。
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、头昏、心悸、胸闷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大量出汗、四肢麻木、口渴、恶心等症状时,多为中暑先兆。
一旦出现上述症状,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,给患者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、西瓜汁、酸梅汤等。
老人及体质虚弱者,应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门,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,避免受凉感冒。
同时,室内要注意通风,空调房内与室外温差不要超过10℃,避免出汗后直对风扇或空调吹风,以免感冒。
此外,天气炎热,人也比较容易疲倦,所以,这时候要注意睡好午觉,适当的睡午觉可以保持精力充沛。
古人云:暑不离湿。大暑时节,往往雨水也多,湿和热夹杂一起,使人感觉特别的闷热,这时身体也很容易积累大量的湿气,所以,大暑时节重在祛湿!
中医讲,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也就是说,只要和湿气有关的问题,都和脾脏相关。
因为脾脏是运化水液的,而湿是水液凝聚而成的。也就是说,本来是有用的东西,但是脾没有把它运送到需要的地方,最后变成了致病因素——湿气。
人体内湿气重,在上则头重如裹;在中则胸脘胀满、胃纳不香;在经络则周身困重,四肢、关节酸痛沉重。而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恶湿,故湿邪易伤脾胃。
因此,大暑祛湿,当先健脾以袪湿,可选择艾灸脾俞穴。
脾有运化水谷的功能,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刺激脾俞穴,能起到健脾和胃、理气止痛的功效,进而治疗脾失健运、胃气失和所致的腹胀、纳呆、呕吐、泄泻、黄疸等病症。
刺激脾俞穴,还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,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,使脾运化水湿功能归于正常,将身体内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,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,化为汗液和尿液,排出体外,令湿浊消散,诸症解除。
此外,中医认为,脾有统血的作用,刺激脾俞穴,能起到“裹血,温五脏”的作用,治疗脾气虚弱,统摄失常所致的出血症,如尿血、崩漏、紫癜等。
现代临床研究表明,脾俞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和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,有助于治疗胃溃疡、胃炎、胃痉挛、神经性呕吐、肠炎、贫血等症。
另外,也可艾灸或点揉:承山穴、三阴交、阴陵泉和足三里,健脾胃,助运化;内湿过重的人,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。
温馨提示:节气当天以及前后三天,适宜做大暑节气灸。
调养心神
夏季属火,对应的脏腑为心,所以“养心”也是大暑养生的关键点。
暑天养心,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,比如,听听悠扬的音乐,看看优美的图画,或者练练瑜伽、打打太极拳等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另外,艾灸心俞、神门、内关等穴位,有利于降心火,调节精神,保持心情舒畅。
大暑养生宜忌
▶宜:清热补气,冬病夏治。
大暑厌食,多为脾胃寒凉。俗话说“晨起三片姜,百病消灾殃”。此时可吃些生姜,暖胃。推荐:生姜红枣粥。
暖胃食物还有山药、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高粱、黄豆、香菇、桂圆等;
绿豆是清热佳品;
马铃薯、红薯、香菇、山药可起到益气的作用;
可吃应季水果蔬菜如苦瓜、丝瓜、黄花、生菜、芦荟、西瓜、苹果、桃子、香蕉等。
▶忌:食欲不振,严防暑湿。
若因天热而喝冷饮,虽能解一时之热,但寒凉入体,却要消耗大量阳气去化这团寒湿邪气。
若反复消耗阳气,则机体渐趋阳虚,进而阴浊凝滞,百病丛生。大暑节气,天地之间炎热之极。阳气外散,内阳反而不足,因此千万不要因热而贪凉饮冷。
⊙任何艾灸及产品问题请联系:罗老师(微信/电话)18928401665
以上即为关于《大暑怎么灸?》的相关信息,感谢您的阅读!
另为您提供灸大夫最新【免费加盟】模式:加盟即享半价复购仪器权益
了解详情→艾灸仪加盟
直达总部→400-966-8187
★版权保护:本文主要讲述 大暑到!暑湿交加,宜防暑、祛湿,调养心神!:http://www.jiudaifu.com/health/6468.html如需分享本页面,请保留文本链接
【3分钟前内容更新】部分可能涉及医学性、技术性等内容,如有需要,建议您咨询我司医学顾问,针对性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。感谢您的阅读!
时下热点
合作单位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
湘雅医院
广东省中医院
北京市中医医院
湖北省中医院
陆军958医院